ARTICLE 人們真的在意你嗎?
人們真的在意你嗎?
倘若身邊的旁人犯了錯、說了些愚昧的話,抑或是穿著滑稽的衣服出現時,你會記得多少呢?
相信你也會一轉身就忘得一乾二淨,反之,若是自己犯了錯或穿上滑稽的服飾,
不管過了幾天、幾個月,這段回憶都會在你的腦海中揮之不去,這就是聚光燈效應的最佳例證。
相信你也會一轉身就忘得一乾二淨,反之,若是自己犯了錯或穿上滑稽的服飾,
不管過了幾天、幾個月,這段回憶都會在你的腦海中揮之不去,這就是聚光燈效應的最佳例證。
每個人在出門前都會精心打扮,藉由化妝遮蓋想遮掩的部分,苦惱著該穿什麼樣的衣服、什麼樣的鞋子,搭配什麼包等,花費許多時間準備,尤其女人對於出外打扮更是講究,為什麼會這樣呢?
走在街上或搭乘公車、地鐵等大眾交通運輸系統,或到多人聚集的廣場、會議中心等處時,大家都會曾有過別人都在看自己的錯覺,尤其當衣服沾到了泡菜汁或不小心弄髒,抑或是當天穿的衣服不滿意時,更是特別在意別人看自己的視線,但實際上別人對你並不在意,是自己以為別人都把視線放在自己身上,也就是說,自以為有聚光燈(spotlight)打在身上這件事純粹是錯覺,這樣的聚光燈實際上並不存在,只存在於自己的心中,完全是自己心理作祟而把這道光打在自己身上,這樣的現象在心理學上稱為聚光燈效應(Spotlight effect),人們「以自我為中心」的特性正是造成聚光燈效應的原因,而「以自我為中心」這項特性亦包含於人類的本性中。
這項特性會讓人們認為世界繞著自己打轉,人類只有自己才了解自己,無法透視其他人心中的想法,但人們總會誤以為別人也跟自己抱持一樣的想法,所以,自己非常在意自己的表現時,也認為別人同樣地在意自己,然而,這其實是種錯覺,人們並不會過於關注他人的資訊,即使看見了、聽見了,也不會一直記得,通常一轉身就忘得一乾二淨,任何人都一樣,儘管如此,人們卻總是過度在意別人看待自己的觀感,正是因為之前所提及的聚光燈效應所產生的錯覺。
美國康乃爾大學(Cornell University)社會心理學教授湯瑪士·吉洛維奇(Thomas D. Gilovich)博士曾做過一個實驗,他讓一位學生穿上印有某位三流歌手圖像的滑稽T恤,讓該位學生進入其他大學生們等候進行測試的實驗室,此時會有幾名學生會注意到衣服上的圖樣呢?本來預測約達百分之四十左右,實際上卻只有百分之二十,而在另一個實驗中,原本預測約有百分之四十八,實際上卻僅有百分之八,經過大量的實驗證實,原本預計約有百分之五十左右的學生會注意到衣服上的圖像,但實際上平均值卻僅約百分之十。透過實驗可以得知,儘管別人身上的T恤再特別,只要不是穿在自己身上的,根本不會特別在意,也不會記得太久,然而,人們總覺得自己的衣著打扮、髮型等深受眾人矚目,結果證明這一切都是錯覺,之所以會有這樣的情況,都是因為人們以自我為中心的特質所導致,以自我為中心的視角檢視他人,認為別人也跟自己想得一樣,才會誘發如此的錯覺,說到底其實只是自己侷限了自己,別人並沒有特別關注,是自己用放大鏡檢視自己的一切,才讓自己被自己的思維所約束,其實自己並非站在聚光燈下的主角,只是茫茫人海中的一個普通人。
其他人並不在意你的行為也不會記得太久,舉例來說,我因為上週在課堂上所用的字詞太過俗氣,心裡一直過意不去,但來聽講的學生卻毫不在意,即使學生在課堂上有察覺到這件事,也會很快就拋諸腦後,並不會在腦海中留下深刻的印象,試想,倘若身邊的旁人犯了錯、說了些愚昧的話,抑或是穿著滑稽的衣服出現時,你會記得多少呢?相信你也會一轉身就忘得一乾二淨,反之,若是自己犯了錯或穿上滑稽的服飾,不管過了幾天、幾個月,這段回憶都會在你的腦海中揮之不去,這就是聚光燈效應的最佳例證。
亞伯拉罕·林肯曾說:「人們不會特別在意我們說的話和行為,也不會長記於心。」人們總是過度矚目自身的情況,在腦海中無限地放大,對於自己的表現過於緊張,因而被那樣的想法所牽制,導致無法做出明智的決定。
世無完人,沒有人能面面俱到,也沒有人能永不犯錯,我們總是強迫自己要過著盡善盡美的完美人生,其實在群眾之中,讓自己與一般人一樣自在才能擁有閒適的生活,也唯有那樣,才能訂定最能綻放自身色彩的計畫,做出最為契合心之所向的決定。
我們別太過於關注自己,不妨放手讓自己喘一口氣,不過度執著於自己的表現,如此成為習慣後便能過得更為自由。做得不夠好又如何?犯錯了又如何?沒有完美呈現又如何?每個人都是這樣的。
我們應該對自己更為寬容,現今的我們都太過拘束自己,雖說要我們從以自我為中心的偏頗特質中逃脫並不容易,有時我們需要刻意地讓自己放下那些堅持,才能過得更為輕鬆,也能讓人際關係更加圓滿。
你周遭是否有人曾質疑過,為何你要做這種丟人現眼的傳銷業呢?別理會他們,他們只是隨口說說。被推崇為成功學之父的拿破崙·希爾曾說過:「別誤以為對方是因為真心地擔心你才說出這一番話,他只要一轉身便會忘得一乾二淨」。
2018年09月www.nexteconomy.co.kr |本文章記載於 韓國刊物 nexteconomy