ATOMY CHANNEL 台灣

translation

領導者左右組織的興亡盛衰

點擊數 862 拍攝日(上架日)
列印

中國的戰國時代趙國惠文王時期曾有位名為趙奢的名將,趙奢是與大將軍廉頗、宰相藺相如同等優秀的人物,惠文王死後由其子孝成王繼位,七年後秦國軍隊入侵,與趙國軍隊相峙於長平,當時趙奢已身亡且藺相如處於病危的狀態,趙國派廉頗領軍對抗秦國軍隊,由於秦國兵力強大,趙國常在交鋒時遭秦國擊潰,於是趙國軍隊一直堅守於壁壘之後不動兵,儘管秦國常挑起戰爭,廉頗總是不出兵應戰,如此一來,秦國認為只要廉頗領軍,就無法徹底擊敗趙國,故派了收買的間諜去遊說趙國君王,那位間諜如此說道:「秦國最怕的就是趙奢之子—趙括成為將軍領軍」。

趙國君主聽信其言,便將趙括任命為將軍以替代廉頗之位,見此,藺相如便向君王說道:「君王您只聽其名聲便舉用,正猶如用膠黏住瑟的弦柱後奏琴,趙括僅僅熟讀其父留下的兵書,並不懂得如何臨機應變」。

這正是四字成語「膠柱鼓瑟」的由來,意即趙括僅將其父所留下的兵書熟讀,雖懂兵法的理論與原則,卻完全不懂如何臨機應變,將其任命為將軍正猶如用膠將調節瑟音調的弦柱黏住後演奏,只能彈奏出一種音調,無法彈出其他不同的音調。這個四字成語中還創造出另一成語—「紙上談兵」,即於紙上談論兵法,在實戰時無用武之地之意,寓意近似韓語四字成語「桌上空論」,指的就是像趙括一樣雖通兵書,但在實戰時毫無用處的言論。儘管藺相如向君王提出諫言,孝成王仍不聽勸諫,最後將身經百戰的老將廉頗解任,改而任用趙括作為將軍。趙括從少年時期起便學習兵法也談論兵事,自認身為兵法專家的自己天下無敵,雖然早期他與其父趙奢曾一同議論兵法,但趙奢無法指責他的錯誤也不曾稱讚趙括,趙括的母親向趙奢詢問原因,趙奢如此回應:「戰爭攸關生命存亡,括兒太過看輕戰爭,趙國若不指派括兒為將領尚無大礙,若真將括兒指派為將領則趙國軍隊必將因括兒而落敗」。

趙括成為將領準備出發之際,其母向君王呈上「不可指派括兒為將領」之上書,然而孝成王卻不聽勸諫,執意將趙括指派為將領,讓他代替廉頗迎戰秦國軍隊,當時秦國將領為白起,兵力約十萬名左右,趙括所帶領的趙國軍隊有四十萬名,由此局勢看來趙國勝券在握,然而長平之戰中,趙括卻戰死且趙國軍隊全軍覆沒。長平之戰為改變中國戰國時代版圖的代表性戰爭,秦國在這場戰爭中獲勝而奠定統一天下的基礎,趙國則從此走向沒落。倘若當初趙國在長平之戰中獲勝,戰國時代的版圖將會有所不同,秦國的勢力大概會因而削弱,趙國則會因此提高聲望。此外,若像廉頗將軍一樣堅守城池不出戰而使秦國焦躁不安,最後秦國有可能會因而撤軍,這樣的情況下,也能大幅提升趙國的威望並削弱秦國勢力,但孝成王這位愚昧的君主卻讓這一切毀於一旦。

我們能從這個故事獲得怎樣的教訓呢?是誰引領趙國走向滅亡?是秦國,還是趙括?都不是,這一切的始作俑者是趙國君主孝成王,最高領導者的庸劣最後讓整個國家滅亡。

孝成王不採納藺相如、趙奢等優秀賢者的勸諫,而聽信奸者的說詞,任用不懂融會貫通的趙括為將領,把身經百戰的老將廉頗解任,讓乳臭未乾的趙括出兵應戰,其判斷力著實令人遺憾。一般而言,組織的衰亡責任在於組織最高的領導者,即掌有最終決定權者,而非其他人的錯,有道是「人事就是萬事」,若無法適才適所地分配人才,該組織必將滅亡,而愚昧的領導者所選的人才不會超過一己之水準,所以才會一起走向滅亡的道路。

事實上傳銷業便是透過以領導者構成的人脈網路所展開的事業,尤其艾多美設有獎金金額上限制度,所有經營者皆為視為最高領導者,而這樣的最高領導者,便會因一己之決定而左右組織的興亡盛衰,這不能怪罪周圍環境,必須「自將擊之」—即自己成為將領開創事業。當然,倘若上線願意協助最為理想,但我們不能對所有人都抱持這樣的期待,若對此心生怨懟或將其當作藉口,則不配當將領而是兵卒了。我們一起成為將領,不管遭遇任何難關都努力克服,充滿活力地朝勝利的那天昂首前進吧!

인터넷 익스플로러 사용자는 [도구]-[호환성보기] 를 클릭하여 호환성보기를 해제하여 주시기 바랍니다.

    登入

    GLOBAL GSMC